谈谈美术绘画
最近看了吴军博士写的《文明之光》,里面有一章讲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很生动,恰好最近家附近的博物馆办了个拉斐尔绘画的展览,我很感兴趣,因此也整理下自己的感受,形成书面记录。
我从小就喜欢绘画,在小学时,我看到好看的图案和卡通人物游戏人物,都会尝试用笔在本子上临摹下来,记得当时最喜欢画的是拳皇里的草雉京和八神。班级里要做黑板报,绘画的版块都由我来负责。初中时,学校有美育节活动,学生可以提交各类作品,如手工制作,小发明,而我都会提交一副绘画,经常会拿到名次。由于作品都是先交给老师,再统一上交到学校,有一次发生一件让我苦笑不得的事,我提交给老师的绘画,过了几天,我去办公室,发现我的画直接贴在了墙上,老师并没有上交到学校。。。
当时班上也有个同学绘画特别厉害,我很佩服,所以就有共同话题,我经常怂恿他,你这底子,以后考美术专业得了。后来他高考真正的报了美术,不过由于这里面水太深,他还是没能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这是我有次回老家,他告诉我的。绘画的兴趣自上高中后,就渐渐的淡出了我的生活,记得最后一次绘画,应该是高中毕业给班上同学写同学录时,画了一张浪客剑心,自此再也没有画过。
不过心里一直保留有对绘画热爱的火种,工作的前几年在北京,当时我很喜欢逛北京美术馆,去看看各种绘画作品,有国画、版画、油画、速写等。有时会沉浸在国画的山水意境中,有时会被油画那厚重的笔峰吸引,有时又会被速写的逼真而震撼。很多时候,即使看不懂一副画,但它的色彩很美,我也会拍个照,用来当手机壁纸。这里对年轻小伙有个小tips,如果想跟心仪的女生约会,除了吃饭和看电影这类常规活动,其实美术馆,博物馆也是不错的选择,这些地方相对安静,即使你话少也不会尴尬,如果正好你也懂一点,对文物和画能说出个七七八八,那相信也能给女生留个好印象。关键是,这些地方大多是免费的!
下面这些是参观美术馆时拍的一些绘画。
总的来说,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史,大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文艺复兴前和文艺复兴后,文艺复兴前的绘画,一般统称为古典主义时期,或者古希腊和罗马时期,这样命名是为了跟文艺复兴后的古典主义做区分。而文艺复兴后,又可以细分为 4 个时期: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
文艺复兴之前
我们中学历史课本上都有讲过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人文主义,这从绘画上就有很好的体现,文艺复兴前,绘画的题材大多是宗教题材,如圣母、耶稣、神等。在这时期,人性非常受压抑,神在人们心中是至高无上的,人是神的奴隶(这与当时西方社会宗教信仰有关,西方世界第一大宗教是基督教,基督教追求的是一种救赎的伦理)。这种心态表现在绘画中时,会看到神的表情十分严肃,甚至略显呆滞。这样的画放在教堂,无法让人有神圣的感觉,也无法区分人和神。因此,画家们会在神的头上画一圈圣光,这就是神头上的光环的由来。
文艺复兴
而文艺复兴后,人们的生活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人性得到解放,这时的绘画,和之前有明显的区别,如题材更丰富,画的人物更多的是表现人间的生活,即使是宗教类型,也不会看到之前神头上的那个光环,神完全变成了人间慈父慈母的形象。著名的文艺复兴三杰: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精美绝伦的作品,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蒙拉丽莎》、《最后的晚餐》,还有不太出名的《雅典学院》、《创世纪》、《大卫像》等。其中,《创世纪》可能是人类迄今为止艺术水平最高的绘画,不是之一!这幅画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画在了梵蒂冈西斯延教堂的天花上,面积达 500 多平方米,画作场面宏大,辉煌壮丽,人物的刻画震撼人心,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画中足足有 300 多个人物,每个人形态各异,神态栩栩如生。抠出画作中的任一部分,都可以称为独立的巨作。如下图的“创造亚当”,是该画作的一个局部,相信大家在各大影视作品中都看到不少的类似形象。
文艺复兴时期,是绘画艺术史上的一个巅峰,之后的 200 年,绘画又进入一个相对的低潮时期,如巴洛克美术、洛可可艺术等,这些流派就没那么有代表性,艺术水准也比不上文艺复兴时期。随着18世纪末欧洲君主制走到没落,这种艺术流派也逐渐被后来的艺术派取代。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新古典主义
随着 1789 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到来,进步的美术家们又一次重振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英雄主义精神,因此古典主义诞生在法国,有着历史必然性。古典主义的绘画构图严谨、线条工整、轮廓确切、色彩明晰,强调素描线条的准确性、理性和秩序,题材多为历史事件以及英雄人物,代表人物是达维特、安格尔等人。如著名的画作《马拉之死》,这是达维特作为古典主义派的代表作之一,它确定了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突出的是人物的形象,而非洛可可时代夸张的色彩。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视轮廓的准确,在细节上精雕细琢。达维特另一个传世之作是《拿破仑肖像》,这幅画大家可能见的比较多,一般讲拿破仑的书籍,都会引用到这幅肖像画,它也是古典主义代表作之一,画面中充分体现了拿破仑的英雄气概。这幅画也成为世界绘画史是哪个最著名的肖像画。
古典主义画家绘画的目的,常常是讴歌英雄,反映出时代的精神和歌颂美好的生活,反映出来的美相对是客观的、写实的,不太掺杂个人的感受,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中,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法国大革命后十分相似,那时革命刚取得成功,无论是电影还是舞台剧,主题都是讴歌英雄,主人公的形象都是高大全,因为这是社会需要的艺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建国初期,有那么多优秀的战争题材电影。
19世纪上半叶-19世纪中期的浪漫主义
古典主义后,绘画进入到浪漫主义时期,说起浪漫,很多人会想到温情脉脉,讲究精致的生活情调,或者想到所谓的小资情调,但是浪漫主义绘画不是指这些。
要讲清楚浪漫主义绘画的艺术特点,还得回顾下古典主义。前面说过,古典主义强调没的共性和客观性,比如女性的人体曲线一定要柔和,肤色一定要健康。而男性则大多是英雄人物,高大而俊美,即使并不高大漂亮的拿破仑在达维特和安格尔笔下都显得十分英武。
而浪漫主义时期的绘画,特点则是张扬个性,追求的是个人内心的独特美感,他们试图通过绘画揭示独特的自我,实际上这体现了审美的主观性。在创作技巧上,浪漫主义强调色彩,而非线条。
那么绘画到底是色彩重要还是线条重要呢?这也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派别的重要区别,这种比较就如程序员一直争论的话题“到底 C++ 好还是 Java 好”一样,没有结论。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不能同时兼顾色彩和线条呢?答案是:可以做,但没必要,因为一幅画不可能取悦所有观众。即使是《蒙娜丽莎》也会有人觉得它不过如此。优秀的画家懂得取舍,即使是失去一些观众,单只要保证欣赏他们的人不会走开即可。浪漫主义时期的欧洲,都在强调个性解放,因此,中规中矩的古典主义作品就被浪漫主义的绘画取代了。
法国画家席里柯的《梅杜莎之筏》被视为浪漫主义绘画的开山之作,它根据真实事件而创作,描述的一艘舰船搁浅,船长和一些高级船员抛下乘客弃船而逃,被丢下的一百多名乘客,搭制简陋的木筏在大海上漂流,等待过往的船只救援,形象十分悲惨。通过这幅画,表达的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的向往(当时拿破仑刚在滑铁卢战败,波旁王朝复辟,整个法国处于黑暗的专治统治之下)。
《梅杜莎之筏》结构宏伟,气势磅礴,人体塑造坚实而有力度,画面中,十几个人构成了两个金字塔式的几何图形,这些是古典主义的特色。另一方面,画中的情节紧紧抓住人心,构思大胆而富有喜剧性,充满动感。光影对比强烈,整个色调阴森沉郁,显示出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这是典型浪漫主义的特点。
而席里柯的同门师弟:德拉克罗瓦则是浪漫主义派的主将,如果说席里柯的风格兼顾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那么德拉克罗瓦的风格则完全与古典主义对立,他的画作中看不到古典主义那种理性、讲究静态和谐的影子,而是用色彩、动态感很强的颜色对比,用笔奔放,充满强烈激情。如下面的这幅著名画作《自由引导人民》,在国内知道这幅画的人可能比知道德拉克罗瓦这个名字的人更多,因为他的名字长而绕口,不好记,而这幅画则出现在各种场合。例如英国著名乐队 coldpaly,在他们的专辑《玩酷人生》,就把这幅作品作为其封面,在网易云音乐搜他们的歌《Viva la Vida》,也可以看到这幅画,歌词还翻译得挺高明。
这幅画创作背景是 1830 年法国七月革命,画面的正中是袒露双乳的自由女神,她右手挥动着法国的红白蓝国旗,面向右侧后方。右侧的背景是巴黎圣母院,代表着革命发生地点在巴黎。画面左侧是一群手持刀枪向前冲的民众。有敞开白衬衫,头戴鸭舌帽的工人,也有身着黑色正装、头戴卷边圆礼帽的资本家。画面右侧是一个正举着右臂的小男孩,他带着法国少年常戴的小帽,身背挎包,双手各拿着一把枪,这些人构成了革命的主体。
19世纪中期-19世纪下半叶的现实主义
在德拉克罗瓦之后,绘画进入了现实主义时代。相比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绘画的题材则更贴近生活,强调的是艺术应该以现实为依据,反对粉饰生活。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的名言:”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来没见过他们。“他的作品也很好反应了他的信仰,反应的都是现实生活,用现在的话说就叫“接地气”。另一个现实主义的画家米勒,则发扬了这种精神。代表作《拾穗者》,相信大家小时候在美术课本上也看过。这幅画完美的表现了三个辛勤工作的农妇形象。带有淳朴而浑厚的乡土气息,歌颂了辛勤的农妇。似乎诠释了那句”劳动最光荣“的观点。俄罗斯的现实主义画家列宾,可能大家没印象,小时候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章,讲的就是他的一副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绘画到了这个时期,已经完全脱离了各种条条框框,成为画家表现自我感受,反映社会生活的工具。在这样的背景下,绘画在 19 世纪末进入到另一个高峰——印象派。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的印象派
世界上有两种艺术作品几乎为所有人喜爱,一种是青花瓷,另一种就是印象派绘画。
著名电影《泰坦尼克号》大家都看过,里面有很多关于印象派绘画的桥段,比如女主 rose 喜欢印象派的绘画,收藏有大量莫奈、毕加索的作品,而她的母亲、未婚夫卡尔却对这些绘画嗤之以鼻,说这些画是“涂鸦”,卡尔说这些画家混不出名堂。而男主 jack 正好以绘画为生,自然和 rose 有了共同话题,进一步发展感情戏也水到渠成。扯远了,莫奈是印象派著名的画家,代表作《印象·日出》,也正是由于这幅画,“印象” 才成为这个画派的名称,因为当时有个批评家这样说,”这完全是根据印象作画,画面太过随意,即使是海报的草稿也比它完美“。这种近似于嘲笑的评论,不被看好的绘画风格,日后却受到大众的欢迎。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印象派作品的超前和抽象。
印象派在绘画上的第一个贡献就是对光线和颜色处理。在印象派之前,优化的色彩普遍偏灰暗(比如《蒙拉丽莎》),一方面这些画是以画室内的色调为背景颜色,还有当时人民搞不清楚颜色和光亮度的关系。而印象派画家,则通过自己的作品,对光和色彩之间的搭配进行大量尝试,并最终完全的区分了亮度和色彩。
由于对颜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印象派画家自如的应用各种色彩来表现他们内心的感受,这使得绘画的表现里超过从前。从印象派开始,绘画中的主观元素越来越多,这也是印象派之后近代绘画作品比印象派之前绘画作品更难看懂的原因。
另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画家梵高,是印象派后期的代表人物,只是他的命运比较凄惨,绘画作品在生前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被世人所接受,直到 20 世纪初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大大提高,因而相对超前的梵高的艺术作品,这时才适应了人们的审美取向。在代表作《星夜》中,他把蓝色和黄色这两种对比度强的颜色放在一起,是对之前艺术创造的一个突破,使得整个画面的色彩斑斓,产生了星光流动的感觉。
到了 20 世纪,大家必然想到毕加索,虽然毕加索名气大,不过他的画以抽象著称,难看懂,近乎于涂鸦,很多人看了说,这我也能画,或者我家孩子也能画。如下面这几个作品,跟之前绘画风格有很大的不同,不管是人还是物,在他的笔下,就只有简单的轮廓、简单的色彩和各种符号式的几何图形。
例如下面的这幅《阿维尼翁的少女》,立体的方块人体是我们看后的第一感觉,简洁的线条、单一的色彩和方块为主的构图,使得画作完全没有古典时期的人体美,毕加索牺牲人体美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观情绪,它伴随这画家对女性的一种渴望和恐惧交织的情绪。和我们认为的随意勾勒相反,在创作这幅画时,毕加索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绘制了上百种素描和草稿,今天看到的这幅作品是他最后定稿的,而其他的草稿则全部销毁掉了。《阿维尼翁的少女》的创作过程,称为很多美术学院老师教育学生要用功的例子。题外话:这幅画也出现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
另一幅毕加索的巨作《格尔尼卡》,则更加抽象,记得小时候美术课本上也有这幅画。它描述了二战前期,德国对西班牙的格尔尼卡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地毯式轰炸,经受炸弹蹂躏的惨状。这幅长达七米的巨画只用可灰、黑和白三种颜色,因为在画家看来世界已经变得如此灰暗。
毕加索的绘画之所以难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把艺术创作抽象化,这种做法有什么意义呢?不妨看下苹果手机的变化历程,最初苹果 App 图标都是拟物化的,就是很接近实物样子,而后来升级过程中,全部扁平化,有的甚至只有一个符号,如果给一个未用过该 App 的人看这个符号,其实很难知道它是干什么的,而如果是一个资深老果粉,就不用担心从拟物化到扁平化这个过程,事实上,现在哪个厂商如果还拟物化图标,大家肯定会觉得丑。另一个例子,就是文字的演化,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汉字,就是一个从象形到抽象的过程,今天我们看甲骨文,从文字的形状,大致能猜出这个什么意思,但如果把今天的文字给一个古人,他能猜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两个例子来讲,绘画的这种简化和抽象是有意义的。
总结
艺术是语言文字之外的史实记录,是表达思想的另一种方式,有时甚至是比语言更有效,“一图胜千言”。不同国家的人可能因为语言不同而无法交流,但他们有可能通过艺术而进行沟通,这也是艺术的诸多魅力之一。从达维特开始到今天,西方绘画走过了各个时期,产生了很多流派,不过这些变化都遵循一个趋势,就是越来越强调个性和多样性。这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趋势。
后记
这里我想起了有一次在美术馆的经历,当时我和朋友看到一副画,画的是一张办公桌,从细节和阴影我们都分不清到底是画的还是照片拍的,这时旁边一个长者说了一段评价,大意是,”这里的展出应该都是绘画,一幅画,让人都无法分辨到底是画还是照片,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可想而知作者的水平是多么高超“。其实现在想想,以画面的真实度还原度来评价一副画的水平,其实是不够的。如果绘画仅仅是对真实景象的复刻,那为什么不直接用相机呢。绘画是一种艺术,他表现的,除了画面本身,还有色彩的运用,画家的内心表达,当时的社会写照,还有给读者带去的想象空间。齐白石讲“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这也强调了绘画的形似和神似相结合。
附录 近代到现代绘画艺术的主要流派
流派 | 时间 | 代表人物(和作品) |
---|---|---|
(新)古典主义 |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 | 达维特(《拿破仑的加冕礼》、《马拉之死》) |
浪漫主义 | 19 世纪上半叶 - 19 世纪中期 | 席里柯(《梅杜莎之筏》),德拉克罗瓦(《自由引导人民》) |
现实主义 | 19 世纪中叶 - 19 世纪下半叶 | 库尔贝(《画室》),米勒(《拾穗者》) |
印象派 | 19 世纪下半叶 - 20 世纪初 | 莫奈(《印象·日出》、《睡莲》),雷诺阿(《煎饼磨坊的舞会》),梵高(《向日葵》、《星空》) |
野兽派 | 20 世纪初 | 马蒂斯(《舞蹈》) |
立体主义 | 20 世纪初 | 毕加索(《阿维尼翁的少女》、《格尔尼卡》) |
超现实主义 | 20 世纪中期 | 达利(《极易的永恒》) |
参考
- 《文明之光·第一册》
- 《文明之光·第三册》
- 原文作者:JimmyXu
- 原文链接:http://xujimmy.com/2021/05/29/about-painting-arts.html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