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病毒检测想到的一种面试题
最近看到一个新闻,武汉开展全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要在 10 天内检测全市 1000 多万人中病毒携带者,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这里我不打算深究医护人员是采用什么方式完成这项任务,主要想从这个检测事例中,引出一个有意思、又很有实践意义的问题:有 N 瓶无色无味液体(N 可能很大,如 100,1000,10000 等),其中混入了一瓶有毒液体,同时也有试剂,可以检测液体的毒性,如果试剂滴入到有毒液体中,液体变蓝,否则不变色,除此之外,不能通过其他方式检测。问题来了,如何用最少的检测次数,找到这瓶有毒液体。
这是一类问题,网上也能找到很多类似变种,如用小白鼠检测毒药,但本质都是一样的。回到上述这个问题,最直观的办法,当然是一瓶一瓶的检测,最坏的情况下,需要 N -1 次才能找到有毒的那瓶,有没其他更快的办法呢?学计算机的都知道二分查找,又叫折半查找,但这个问题条件不具备有序性,是没法用二分查找的。
我们不妨把问题简化下,假如 N=2,即在 2 瓶液体中找到有毒的那瓶,这就简单了,随便把试剂滴入一瓶液体中,如果这瓶液体变蓝,则找到,有毒的就是这瓶,如果没变蓝,那有毒的就是另一瓶。所以,N=2 时,检测一次,可以确认有毒液体。 把 N 加大点,当 N=4 时,如何快速找到有毒的那瓶呢?可以这样,把 4 瓶液体均分为 A,B 两组,将每组的两瓶液体取少量混合放入新瓶,这样会得到两瓶混合液体,用试剂检测这两瓶混合液体,问题又变成上面 N=2 的情况了,假如 A 组的混合液体变蓝,说明有毒液体是 A 组两瓶液体中的一瓶,再检测一次,可以确定有毒液体;假如 A 组的混合液体没变蓝,那有毒液体是 B 组两瓶液体中的一瓶,再检测一次,同样可以确定有毒液体。用这种方式,N=4时,检测两次,就可以确认有毒液体。 当 N=8 时,我们同样先分为 A,B 两组,将每组的 4 瓶液体取少量混合,用试剂检测两瓶混合液体,假如 A 组的混合液体变蓝,说明有毒液体是 A 组 4 瓶液体中的一瓶,问题回到 N=4 的情况了,再测两次,即可确认有毒液体。 所以,当 N=8 时,共检测 3 次,可以确认有毒液体。 那么,当 N=16 时,共需要检测 4 次,可以确认有毒液体。这比一瓶一瓶的检测快多了。那么,假如 N 不等于 2、4、8、16 这种 2 的 n 次幂时,怎么办呢?其实是一样的,例如 N=7,还是可以先分两组,一组 4 瓶,一组 3 瓶,后面的流程类似。于是,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一般性结论:当有 $N$ 瓶液体,一瓶有毒,则只需要 $\log_2{N}$ 次检测,即可确定有毒液体。或者说,如果有 $k$ 次检测机会,那么最多可以确定 $2^k$ 瓶液体中混入的那瓶有毒液体。
这种方式,有点类似于“折半查找”,每检测一次,可以排除一半的数据集,把问题规模缩小一半。但注意,这绝对不是二分查找,或者折半查找。其实用计算机体系里的观点来看,这种问题被称为二进制问题。我们考察下上面,当 N=8 时的情况,把这 8 瓶液体按二进制编号。从 000 到 111,为了方便叙述,也把各瓶标上号,如下图。 然后,按每一个二进制位是否是 1 来采样混合液体,例如,E、F、G、H 可以取少量组成混合液体,因为他们的第 3 位二进制位是 1,同理 B、D、F、H 可以取少量组成混合液体,C、D、G、H 可以取少量组成混合液体。这样,我们有了 3 瓶混合液体,编号为 1、2、3,用试剂分别检测这 3 瓶混合液体,就可以确定有毒的那瓶液体的二进制编号。比如,如果 1 号变蓝,说明有毒液体肯定在 E、F、G、H 中的一个,即有毒液体那瓶的第 3 位二进制位为 1,如果 2 号变蓝,则说明有毒液体肯定在 C、D、G、H 中的一个,即有毒液体那瓶的第 2 位二进制位为 1,如果 3 号瓶没变蓝,则说明有毒液体不在 B、D、F、H 中,即有毒液体那瓶的第 1 位二进制位为 0。于是,有毒液体的那瓶二进制编号是 110,即 G 是有毒的。于是,我们检测了 3 次,最终确定了要找的那瓶有毒液体。
那么,如果有 100 瓶,则需要 7 位二进制编码,检测 7 次,即可知道有毒液体的那瓶二进制编码。
这种方法科学而高效,考察的是对二进制的理解和使用,在面试中也经常出现,这里总结了下一般思路。可能有同学已经知道用二进制方法,但真到面试时,却不知道怎么运用,给别人讲明白。还有的同学陷入一个思维误区,一上来,看到是查找问题,想当然的就套用二分查找,这也是很多人会犯的错误。
- 原文作者:JimmyXu
- 原文链接:http://xujimmy.com/2020/05/22/poison-detect.html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